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4的文章

《康軒學習雜誌》開團囉!

圖片
團購期間:2024/09/18(三)~ 2023/09/25(三) ↓↓↓搶先看跟團優惠方案↓↓↓ 媽媽好忙&康軒雜誌團購表單   新學年開始,康軒雜誌團又來了! 《康軒學習雜誌》共分為學前、初階、進階等三個版本,分齡規劃,從幼兒園到小學高年級,總有一款適合孩子。 去年林寶剛上一年級,幫他訂了初階版,每月兩期的康軒學習雜誌讓他很期待。 小時候只是很會問『為什麼?』,現在問完還會替我解答:『媽媽,你知道昆蟲為什麼有 6 隻腳嗎?因為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...』 問他怎麼知道的?『我在康軒裡面看到的啊!』 林二寶現在上中班,適合他的學前版,今年的《貼貼畫畫—STEAM 遊戲書》主題是節慶,這個月就是應景的中秋主題,他做完還帶到學校和大家分享! 康軒是教科書出版商,家長們一定不陌生,《康軒學習雜誌》不僅取材多元,豐富有趣,而且內容緊扣 108 課綱。 我特別喜歡三個版本每期都融入了聯合國 SDGs 議題。昨天林寶學校開班親會,主任特別提到 SDGs,是跨國校際交流時的共同語言和平台,今年台南一中舉辦的國際高中生 SDGs 研討會,也看到這樣的交流趨勢。 而雜誌作為期刊,會不斷推出新內容,貼近時事和孩子們的生活,也能應用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,『與我相關、對我有用』,更能引發學習動機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以下分別介紹學前、初階、進階三個版本: 1. 學前版: 2.5 ~ 6歲,有注音,月刊  【玩 x 閱讀 x 探索】 學前版的四大面向,涵蓋:新奇世界大發現、動物植物多奇妙、說說唱唱學語文、生活品格一級棒,從語言發展、生活自理到認識大自然、學習新知,相當全面的照顧到幼兒的發展學習需求。 學前版每期用活潑的童謠介紹兩個注音符號,林二寶很喜歡跟著唸,還不會認符號也可以練發音。注音符號循環編排,訂閱兩年就一定能集滿 37 個符號! 除了親子共讀,還可以收聽讀本音檔,由專業配音員錄製情境式廣播劇,讓孩子聽得津津有味,一方面也能培養孩子的聽覺專注力。 學前版每期還附有一冊《貼貼畫畫—STEAM 遊戲書》,今年的主題是節慶,讓孩子認識國內外各種節慶習俗。 用貼紙、畫筆等玩遊戲,培養孩子觀察力和創造力,還能在遊戲中鍛鍊手指的精細動作,對上學以後拿筆寫字也很有幫助。  《爸媽加油站》提供親子共讀指導,還有育兒專欄和食譜,讓爸媽也能充...

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3——子音發音的基本要求

圖片
第三篇,要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慘痛經驗。 前兩篇文章,重點是: 1. 口音和發音不同——口音不重要,但發音必須能溝通。 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1——「發音」和「口音」是兩回事 2. 在國際交流情境中,好的發音是能讓不同語言背景的人都聽得懂的。 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2——超越英語母語者的「好發音」 意在言外沒有直說的,是不要再用「世界上沒有標準口音」這種說辭,逃避「發音必須正確」這件事(尤其是雙語師資);但另一方面,在台灣環境追求小孩有 ABC 口音,CP 值太低,機會成本太高。 ​那麼就開始討論細節:到底哪些才是達到國際可理解度的關鍵發音要素? 也就是,「能溝通就好」的低標在哪裡? ​這裡引用學者 Jennifer Jenkins 的 LFC 國際語言共通核心概念,請看 牛津大學出版社文件 內表格截圖。 今天先講子音部分。LFC 主要提出 3 點: 1. 大部分子音必須正確發音: 例如,將 /f/ 發成 /p/ 會讓 "coffee" 聽起來像 "copy",嚴重妨礙溝通;同樣地,將 /tʃ/ 誤發為 /ʃ/ 會使 "chairs" 聽起來像 "shares",也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難。LFC 提到,/θ/、/ð/ 和 /r/ 的常見變體是可以被接受且廣泛理解的,例如 "think" 可以發音為 "tink","then" 可以發音為 "den","ready" 中的 /r/ 可以彈舌。 —— 關於 /θ/、/ð/ 能不能以其他子音替代,已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意見,很顯然 think / tink 、then / den 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,會造成誤解。 ➟ 我還要補充正在經歷的切身之痛:林寶很早就能分辨 /θ/ 和 /s/ 的不同(mouth / mouse),但自己唸的時候不會吐舌尖,而是用類似 /f/ 的音代替。我原先傾向不糾正小小孩發音,一來可能構音發展還不成熟,二來可能造成負面情緒(他也的確不喜歡)。但最近讓他寫些練習冊,要自己寫出句子的時...

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2——超越英語母語者的「好發音」

圖片
上一篇貼文中,我們討論了:「口音」不是重點,而「發音」必須達到「能溝通」的效果。有關「口音」和「發音」的差異,請參考: 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1——「發音」和「口音」是兩回事 今天我們來聊聊,在國際交流情境中,所謂的「好的發音」是什麼? 先說結論: 掌握溝通成效的關鍵發音要素,你的發音就能比英語母語人士更容易被全球聽眾理解。 Pronunciation Position Paper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首先,讓我們了解幾個相關的概念: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(EIL):英語在全球範圍內作為共通溝通工具的角色,通用於不同母語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,如國際會議、學術交流和全球商務。 國際語言共通核心(LFC):學者提出影響溝通成效的關鍵發音要素,忽略對理解影響較小的部分,以降低學習者的負擔並尊重其語言背景。 國際可理解程度: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能聽得懂。 ​在「英語作為國際語言(EIL)」的英語發音教學中,重點已從追求母語者的「口音」轉向追求「國際可理解程度」,強調使說話者能夠有效地將訊息傳達給來自不同母語背景的聽者,而不僅僅是模仿特定的母語口音。 以這個標準來看,母語使用者因為連音、弱讀等口音特徵,國際可理解程度反而可能較低。在國際交流(EIL)的情境中,母語者應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,使非母語使用者更容易理解,而不應期待非母語者適應母語口音。(注:這與在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習環境(ESL)有所不同。) 溝通的責任應由雙方共同承擔,說話者需盡量讓發音清晰易懂,聽者也應努力理解不同的口音,尤其是語言能力較強的一方,更應承擔讓溝通順利的責任。 歐洲的主要語言學習框架 CEFR 在 2018 年版本中也強調,成功的發音應該是易於被理解的,並承認過去過份重視母語人士口音的觀點是錯誤的。即使帶有非母語人士的口音,學習者仍可以達到英語的最高水準。 總之,國際可理解程度的標準並不追求接近母語者口音,而是強調在國際溝通情境中,說話者能否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聽者理解其表達。對於教學者來說,可以以國際語言共通核心(LFC)作為發音教學的起點,幫助學生達到基本的溝通需求。 然而,若學生有進一步融入英語母語社會(...

英語發音:能溝通就好 - 1——「發音」和「口音」是兩回事

圖片
再來個系列科普文吧,這次講的是「能溝通」的發音到底是什麼標準。 第一篇的重點: 「發音」(pronunciation)和「口音」(accent)是兩件不同的事情。 在這裡我們需要先釐清這兩個概念: 「發音」指的是產生語音的方式,涉及如何正確地形成單詞中的聲音。正確的發音對於確保詞義的準確性和溝通的清晰性非常重要。 「口音」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背景,涵蓋發音風格、節奏,並顯示出他們來自何處,而與正確性無關。 Photo by Wonderlane on Unsplash 在之前討論 Phonics(字母拼讀法)時,我簡化地說這是處理「字母與聲音」的關係,需要正確分辨聲音以正確拼讀。更準確的說法,應該是要能夠區辨「音素」(phoneme),這是能夠區辨詞義的最小語音單位。 Phonics 字母拼讀法:如何打好英文讀寫基礎 英國教育部去年更新 The reading framework 文件,對如何幫助學生鞏固閱讀能力,有深入清晰的指導。 接下來幾天,我會整理分享與 phonics 字母拼讀法相關的段落。 今天先做個前導說明:英文不是中文——發音正確超級重要! 換句話說,如果兩個音的差異會造成詞義的不同,那麼這兩個音就代表著不同的音素。例如,英文中的 /p/ 和 /b/ 是不同的音素,因為「pat」和「bat」代表不同的意思。因此,當我們在說「發音正確」時,勢必就是要把每個「音素」都分辨清楚,才能準確表達意思,達到「能溝通」的效果。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,其使用者中母語者實際上是少數。近年來無論是國際性的歐洲共同參考框架(CEFR)或是英國教育部文件,都更尊重各地口音,而不以所謂的標準口音為準。取而代之的是強調「國際可理解程度」(internationally intelligibility)—簡單來說,就是要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能聽得懂。 在台灣,許多人可能會說「發音不重要,能溝通就好」,但這實際上可能是對「口音不重要」的誤用。即便有不同的口音,只要保持音素的正確發音,溝通仍然可以非常有效。因此,在語言教育中,應該 強調學習正確發音的重要性 ,同時也教育學生理解和欣賞不同的口音。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語言環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