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學期我在台南社大開設了一門《讀繪本學句型》的英文課,
選用了兩本作者 Todd Parr 的繪本:
讀《The I Love You Book》學 when... 子句,
讀《It's Okay to Make Mistakes》學 it 虛主詞。
▋台灣學生最怕失敗
在討論《It's Okay to Make Mistakes》這本書時,
我引用了一篇報導,
是關於 2018 年 PISA 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」的。
計畫報告中顯示,
台灣學生在參與評量的 70 個國家中,
是最害怕失敗的:
近九成學生失敗時會擔心別人的眼光,
84% 失敗時會質疑自己沒有天分。
這反映了我們文化中對失敗的態度。
▋Kobe Bryant 的勇氣
有段 NBA 傳奇球星 Kobe Bryant 的訪談,
提到父親給他最深刻的影響。
他 10、11 歲參加青少年籃球聯賽,
當時身材特別瘦小,
一整個暑假都沒有得分。
他覺得非常挫折,
回家後忍不住大哭。
這時,他的父親對他說:
「不管你得 0 分還是 60 分,
我都一樣愛你。」
這句話成了他的定心丸,
讓他敢於挑戰、不怕失敗。
但他想:「我才不要再得 0 分,
我要得 60 分!」
於是,他為自己制定了訓練計畫,
不停地練習。
隔年,他的表現有了進步;
到了第二年的時候,
已經能夠叱吒球場,
不僅是因為他長高了,
更因為他用心刻苦的練習,
最終收穫美好的成果。
有時在台灣的家長社團裡,
會讀到有家長認為孩子應該要害怕失敗。
他們擔心,如果孩子不怕失敗,
可能會敷衍了事,不夠用心。
這樣的觀點讓我想起在英國留學時的經歷。
▋寬恕與成長
在英國留學時,
學校旁的教會有時會邀留學生參加團契,喝茶聊天。
有一回,我向一位教友提出對基督信仰的疑問:
如果人們犯錯都能得到寬恕,
是否會讓人毫無顧忌地不停犯錯?
他的回答讓我深受啟發。
他舉例說,當你愛你的父母,
你就不會希望繼續犯錯讓他們傷心,
而會為了他們的愛而努力改正錯誤,提升自己。
▋ 期望與壓力
這讓我反思自己的文化背景。
許多台灣父母竭盡全力避免孩子出錯,
認為這是為孩子好,是愛的表現。
或許還有潛在的期望:
在台灣,孩子的行為表現牽動家庭聲譽,
尤其是對媽媽的評價 --
個人的失敗可能拖累全家。
甚至成年子女犯錯時,
也會代表他們公開道歉,
以維護家庭名譽。
▋ 無條件的愛
《The I Love You Book》用了許多情境,
來描述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。
無論你開心或生氣,我都愛你;
無論你大方、願意分享或是畏縮、害羞,
我也愛你。
有些情境真的讓人覺得很難愛得下去,
但這本書刺激我們思索,
真正無條件的愛是不分時刻和狀態的。
▋愛或恐懼?
聖經裡有一句話說:
「在愛裡沒有懼怕。」
我們做事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恐懼,
是截然不同的。
愛是讓人可以不顧一切、
勇敢前行的力量。
如果孩子相信,
無論成功或失敗,
父母的愛都不會改變,
他們自然會更勇敢地嘗試新事物。
反之,如果孩子害怕失敗會失去父母的愛,
他們便會裹足不前。
有些台灣孩子會覺得迷惘:
「我不知道我父母愛的是我,
還是我的分數。」
這句話真的值得做父母的深刻反省。
▋逐夢的勇氣
更進一步說,Kobe Bryant 真的喜歡籃球,
他的父母也在他挫敗時給予無條件的愛,
這讓他有勇氣繼續追求籃球夢。
相比之下,台灣有許多孩子因為怕失去父母的愛,
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熱情,
如籃球夢、歌星夢或藝術夢,
只敢追求學業上的高分,以取悅父母。
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,
知道父母無論成敗,
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,
才會有勇氣去探索並追求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夢想。
因此,重塑家庭中表達愛的方式,
是極為重要的。
▋終身學習必備耐挫力
現今世界,高齡化和 AI 的盛行已是必然趨勢,
對「失敗」的心態調整尤為重要。
未來,每個人都可能面對數次職涯轉換,
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能和適應新環境。
面對失敗並從中學習,將是必經的過程。
我們要讓孩子在愛與支持中找到自己的道路,
並勇敢地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