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 “read to learn” 「讀以學」的新體悟
之前我在一篇 分享英語科普影片的貼文 裡提到,我認為透過閱讀獲取知識,從學前還不識字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,當時是廣義的解讀了 “read to learn” 「讀以學」這個名詞。 我發現我想錯了! 學前就可以多方面吸收新知,這點是沒錯的。但「讀以學」在十二年國教課綱裡國語文領域的附錄出現,指的是 「識字學習」 ,低年級重視「學以讀」,中年級重視「讀以學」,所以是 專指書面文字的閱讀能力 。 我誤解的地方在於,這裡所說的「讀以學」並不是指孩子的學習方式到了中年級才發生改變,而是指 語文教學的重點改變,連帶的「評量」重點也轉變為「閱讀理解」。 中年級「讀以學」不是學習知識的開始,而是透過閱讀理解評量來驗收低年級「學以讀」的成果。 但閱讀理解評量所展現出來的,不僅只有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成果。 《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?》 這本書提到美國的 Fourth Grade Slump「四年級驟降(落後群)」現象,指的是 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童,原先閱讀表現都還在常軌上,到了四年級卻突然落後,之後差距越來越大。 會表現出這樣的落差,是因為美國直到三年級,閱讀指導大部分注重識字和正確發音(拼讀),等到四年級,閱讀測驗開始強調理解。 有些專家認為 「四年級驟降」 現象其中一個因素與 學童的先備知識不足 有關。 理解建立在背景知識上,來自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學童,詞彙量較多,各方面知識更廣,就有了優勢,因為知道得越多,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。 書中其中一個認知原則:「要先有事實型知識,才能培養能力」,而事實 (facts) 從學前教育甚至更早就可以開始教。 這裡說的能力包括: 1. 知識提升閱讀力 因為知道得越多,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。 2. 知識提升思考力 邏輯思考其實是記憶檢索,通過意義組塊空出的腦力可用於推理思考,要做出合理的假設也要基於背景知識。 3. 知識提升記憶力 能記憶的新訊息多寡,取決於已擁有的知識量。因此兩類學生的差距持續拉大。 先前我曾發過一篇貼文,疑惑: 「課綱目標是高層次思考很好沒錯,那低層次學習的基礎怎麼打好呢?」 一位在中學任教的老同學留言非常精闢: 「沒有素材,何來素養?」 正呼應本書作者的意見。 除了「知識提升閱讀力」之外, 識字流暢度、自動化程度 ,也會造成「讀以學」階段的成就落差。 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,而閱讀涉及「認字」及「理解」兩部分的處理。如果在認字的處理上耗費...